全国咨询热线:400-009-1906

首页>学员故事>董敬,一个IT”老炮儿”的CIO炼成之路

董敬,一个IT”老炮儿”的CIO炼成之路

来源:尚学堂      阅读数:6128

跨界,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玩法。但在董敬,却将这种玩法提早了近三十年。
北京,民大附近,十点钟的花舍,人迹不少。
起身,只一眼便望见了门口的那个身影,清瘦、矍铄。
迎上,就是他。
望着眼前头发微白的人,记者有些失神,片刻间只一个念头闪过:他年轻时一定很帅。
接下来的对话,故事很多,信息点很多,可一直闪现在记者脑海中的始终就一个——一个学医的,80年代就开始玩起了电脑……8088是个啥?apple Ⅱ啥样子?
董敬,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网络信息化“主管”,日常80%的工作都与信息化或IT相关,兼做一部分医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说起当初刚走进机关单位的那个懵懂小伙,眼前的IT大叔对自己三十余年能一直从事这份工作都有些始料未及。
结果就是,同样是做事先以兴趣为前提,但他依旧与多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走过的人生路大不相同。
跨界,他是那个时代的宠儿
这个学医出身的IT“老炮儿”使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8088在中国的兴起。用IT“老炮儿”来形容董敬对计算机的热衷并不为过。看着董敬谈起初见apple Ⅱ的兴奋,记者汗颜之外都有些神往,“那是美国原装的,启动一次机器要用3寸小盘,一摞十几张,一张一张换着插才能启动起来,关了机,第二天再重新启动”。
这让当时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他”大为赞叹。因为三十年前的科研统计工作,往往是两人一组,一人爬在画满坐标表格的大白纸上,口念数字,一人手工操作着电子计算器反复演算,这样的工作常常一做就是一天。

apple Ⅱ之于年轻的”小董“,犹如其未来人生的”潘多拉“,因好奇而一发不可收拾。
年轻的“小董”发现计算机“有意思,很聪明”,就自己买来一些书籍学习,学完就想到转行,“因为转行就可以冠冕堂皇地用这些机器了啊”,当时单位买了8088,可没人会用,“我想我要拿这个机器给他们算。”因此,20多岁的“小董”就有了一段中关村“昂贵”的学习经历。
上手便严谨的态度,让有DOS操作、Basic编程编译基础的“小董”一开始学习就选择了Fortran语言,“老师跟我说学Fortran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位的概念,在数据处理常用的高级语言中,只有Fortran对数据位的要求是最严的,事实也如此”。
彼时的“小董”尚未意识到,自己这一个跨界选择之举,对其后来的人生轨迹起到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我是一边做课题,一边捣鼓这些。”2000年前互联网接入中国,董敬所在单位第一个办公用电子邮件地址的开通就源自他的奔走。而他的积极表现和热衷也赢得了单位领导的认可。
“其实我真得是一个冒牌货。”此时对自己如此评价,说者与听者都乐了。如果说这样自评多少有些戏谑的意思,那么来自合作伙伴的评价更为中肯。十多年前,因参加科技部的科学研究项目而结缘了一家位于北京银狐大厦的在线教育技术研发公司,一来二往接触后,让董敬对对方的技术实力尤为推崇,而那句“你就是个老发烧友”的语评也让他记忆犹新。
兴趣与机缘的耦合,董敬可以说是万千人中的那一个幸运儿。这样的因缘际会在他的一生中时有体现,聪明自信的他也尤为善于把握机缘。
若说之前都还是基于兴趣而起的小打小闹,那么90年代末的一次机会,科技部主导的行业科技信息化试点项目算是正式拉开了董敬后半生IT生涯的大幕。
作为当时系统内唯一一个直属专业研究机构,董敬这个“门外汉”便最早肩负起了一些系统内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是喜欢电脑,二是确实任务来了,“当时单位里没有学IT的,所有人都是学医或学统计的”。同时,因为参加国家项目,就有了课题组的培训名额机会,得以参与到后续部委经常安排的高端人才培训,包括较早一批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的培训经历。
有了这样的经历,董敬就再也没停下来过。自2000年前后,“我就逐渐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多一些。到2010年之后,所参加的课题80%都是与IT相关的”。
而对IT的执着,让董敬直到现在依旧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足储备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种行业会议和交流他都积极参与,只要能腾出时间都会赶去听一听,与感兴趣的主讲人聊一聊,甚至于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然,董敬的际遇除了源自个人兴趣、努力和工作任务使然,而当时内外部较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也可谓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今天的董敬。
一念之差,两种人生
工作如鱼得水的董敬同样也为中国八、九十年代第一波经商下海潮所吸引。1990年,熟悉计算机的董敬因工作之便,中关村成了他的第二据点,练摊的想法一直盘亘在脑海。当时还没有政府采购一说,单位攒机都得自己解决,他所在单位的计算机多数由其一手操办,因此在中关村的供应商处有了一定的议价能力。受当时一个供应商的“鼓动”,董敬有些心动了,不过家人的反对直接掐断了这个念想。
“房改”前后,单位有人下海开公司,会“玩”计算机的董敬又被“吸引”了,而结果依然是被家人否决了。
今天回头再看,董敬自己也挺庆幸,家人的反对却是帮了他,“要不然今天的我不是变成中关村的小老板,就是干着个体公司”。
一念之差,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在这两次下海决定没能成行的一两年之后,董敬赶上了科技部组织的行业信息化试点的事情,喜欢加上经常做IT的事,被单位领导选择至课题组,自此开启了他的行业信息化视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董敬在同批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群体里有些另类。“我中学同学,……,现在真的在岗,又在上班的,据说没有几个……我好像比较特殊,人家聚会也很少叫我,……”
不过,如此小状况并没有打乱董敬掌控自己人生的节奏。
看得清方能成就现在
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得以分享这段经济变革的胜利果实。
几乎与此同步的三十年,也是董敬转身接手IT和信息化建设以来的一段黄金期。
期间,董敬对自己所能发挥的价值想得很透彻。
“知识、技能加上经验,才是真正的应用系统。”董敬认为,对一个不懂IT的人来说,做这个工作只能纸上谈兵。而对专业IT人员来说同样也干不了,“行业内部需求催生了这样一个专业‘中间人’”。
显然,董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的跨界促成了其对业务和IT的双向理解,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很透彻的理解。
究竟如何促进业务与IT的理解,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董敬用点、线、面的关系总结他自己的思考。复杂业务用三维点线面来描述,简单业务则点与线足以。具体来说,业务中所有涉及的知识都在点上,线是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线性相连,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连线不同。业务人员在对IT人员描述过程中,能对知识点有所理解,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师消化知识点,但线却不见得会连。线谁来连?那些具备工作经验的人。再深一步绘制出面,软件就是活的。
无疑,董敬就是那个点、线、面的连接者。
行业信息化不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董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系统建设过程中,很多行业不会将这个本专业的内容转成点和线的关系描述给IT人员,描述不清,IT人员就无从下手。
事实是,目前在全行业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需求,需要董敬这样的人挑起大梁,探索自己行业的需求,并将其信息化。如董敬所言,只要有一个人懂业务,反过来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本行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这对一个企业,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而且,只要路子对了,IT也会给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一个大跨度的飞跃。
不得不说,兴趣使然,科研铺路,留在体制内的董敬是幸运的那一个。反过来,董敬所在的单位和行业遇到这样一个人,又是何其有幸。

就如尚学堂的精神一样 让人人享有高品质教育 同一起跑线同样的契机